这是描述信息

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速 氢能迈向规模示范新阶段

  • 分类:媒体动态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中国工业新闻网--中国工业报
  • 发布时间:2022-04-15 14:55
  • 访问量:

【概要描述】

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速 氢能迈向规模示范新阶段

【概要描述】

  • 分类:媒体动态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中国工业新闻网--中国工业报
  • 发布时间:2022-04-15 14:55
  • 访问量:
详情

中国工业报 马艳

 

  近日,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1-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出台,又一次引发了“氢能热”。《规划》明确,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、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,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。

  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出台,为氢能发展注入了一剂“强心针”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日前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,“氢气具有能源和物质的属性,具有燃料和材料的属性,能够耦合电力能源和化工能源,耦合能源流和物质流,在我国未来的能源系统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。”

  

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

  “在‘碳达峰’‘碳中和’目标下,我国化石能源只能打‘减量牌’,我们必须要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。”陈清泉表示,我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的资源,但需要储能来解决稳定供应问题,而氢能可以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储存问题,也可以解决电力不能解决的冶金、化工行业的原料问题。

  陈清泉介绍了两条制氢路线,一条是通过太阳能、风能电解制氢,另一条是通过生物发酵乙醇重整制氢。他表示,我国氢气资源,特别是工业副产氢非常丰富,煤制氢产量占世界的1/3,但含有杂质较多,不能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。而在质子交换膜制氢方面,国内外都做了很多大容量装备,可以做到大型化,但是低成本技术仍然未实现。我国在质子交换膜关键材料技术和大型化方面仍然存在短板,产业化速度应尽快提升。

 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副所长史英哲表示,据预计,到2050年,中国的氢气年需求量将达到6000万吨,其中大部分将要由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来提供,预计绿氢的规模将达到4000万吨,成为占比最高的制氢方法。

  

拓宽氢能示范应用

  交通领域是氢能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。“目前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已经进入了规模化示范新阶段,未来车用市场仍然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。”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于民表示,预计到2025年,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将拓展至路线固定、便于进行加氢站建设的中重卡及长途旅游客车领域,市场规模将达到5万-10万辆,车用氢气需求将超过每年20万吨;到2030年,燃料电池汽车应用领域逐步扩展至汽车应用全市场,车辆规模超过100万辆,车用氢气需求将达到每年400万吨。

  除了在交通领域的应用,《规划》提出,还要稳慎推动氢能在储能、发电、工业等领域的应用。

  壳牌氢能事业部亚太区总经理陈肇南认为,蓝氢和绿氢有着远低于灰氢的碳排放强度,可以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灰氢,为重工业提供能源,为交通领域提供燃料,或作为季节性储能手段支持发电行业。“氢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,因此特别适合用于重型陆路运输、海运和航空,也能在各个工业部门发挥重要作用,如需要大量能源输入的钢铁和水泥行业。” 陈肇南说道。

  “在‘双碳’目标下,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10%-20%。”史英哲表示,氢能与电力协同互补,将更多的是绿氢与绿色电力协同互补,最后可以成为终端能源体系的重要主体,在我国的交通工业、建筑、电力等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,并带动形成数以十万亿级的新兴产业。

  

构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

  氢能产业链长、技术难度大,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,我国在关键基础材料、核心零部件,以及氢安全科学机理、专业人才等方面,均有较大提升空间。

  因此,《规划》提出构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。围绕氢能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,准确把握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方向,聚焦短板弱项,持续加强基础研究、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,推动建设专业人才队伍,构建多层次、多元化创新平台,形成更加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,不断提升氢能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。

  实际上,我国氢能产业的创新突破已卓有成效。于民表示,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示范,中国已经掌握了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自主化开发核心技术,产品在功率密度、低温启动能力、经济性等方面已取得明显进步;产业链建设方面,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自主化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,燃料电池系统电堆、膜电极等系统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,质子交换膜、碳纸等正在进行批量化验证;车载氢系统方面,高端碳纤维基本实现攻关,部分高压管阀件也有企业重点攻关,预计经过四年的示范,燃料电池汽车专用部件有望实现完全自主,对产业降本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。

  “持续的技术创新,是推动产业进步的关键。”于民指出,为满足不同阶段市场扩展需求,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需向轻量化、高里程、长寿命、低成本、强环境适应性发展,另外,为提升产品续航能力,高储氢密度,车载氢系统开发也尤为重要,预计到2025年前后,70兆帕高压Ⅳ型储氢瓶技术将在我国得到应用,同时液氢将初具规模。

联系方式

QQ: 16685112

联系方式

电子邮件: info@melecmotion.com

联系方式

通讯地址: 北京市朝阳区大郊亭中街3号华腾国际写字楼515室 邮政编码: 100124

Copyright © 2003-2014 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京ICP备06069536号     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  北京